碳中和技術科技人才培育資源中心

本中心在綠能設計方面,以設計者作為產品與環境連結的橋樑,藉著對環境的「察覺」、問題的「反思」、實際去「行動」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,產品、使用者與環境三者間體認珍惜地球能源、環境保護的道德責任與使命感,嘗試以六大生活構面(食衣住行育樂)為設計切入點,思考生活中資源與能源的節約、再利用為概念融合前瞻科技,激發出新的設計概念與創意教學題材,以具有環境保護的產品推展劃時代的概念,透過具體化的感官體驗以建立全面環保概念的提倡者,以達成全面綠色教育的目標。綠能材料方面則由環工系與化材系老師共同主持,針對新興綠能相關技術研發與發展,

圖一至圖五分別為特色實驗室部分儀器。

本中心藉由串連整合各伙伴學校,如交大、弘光及勤益主要支援能源科技研究;東海、靜宜與台中教育大則支援能源與環境教學,完成從產能、儲能至節能的培育人才主軸。伙伴學校在能源科技與教育之投入已有顯著發展,整合下列各學校既有之特色實驗室,擴大交流建置本計畫之資源中心之特色實驗室,各伙伴學校之特色實驗室介紹如下:

能源與環境實驗室:交通大學

交通大學目前積極推行鑽石計畫,該計畫主要為建立長期運作的研究實驗室,並產出技術前瞻之雛形驗證系統,有利於技術深耕與價值創造,校方除提供研究空間外,並設置實驗室運作基金,充份提供教師團隊研究資源;針對業界的加入,另有規劃相關之智權歸屬方案,讓研發能量延伸。先導實驗室規劃目前包含:(1)生醫工程實驗室; (2)資通實驗室;(3)智慧型記憶體及晶系統實驗室;(4)能源與環境實驗室;(5)光電研究實驗室。其中能源與環境實驗室重點研究方向為防災科技與資訊、水資源及綠能。

綠色能源轉換實驗室:弘光大學

設立結合風力發電機與太陽光電池共用一電力轉換裝置之示範模組,弘光科大已設置之風光發電系統(風力及太陽能),皆內含本校創新專利與產學合作之電路裝置,包括風力發電系統之電子式剎車裝置,已經授權馥信實業公司量產;整合單晶、多晶與薄膜太陽光電池之直流/直流轉換裝置,已經於本校實際運轉,並獲得寧茂公司同意簽署合作量產意向書。本計畫所提之兩者發電系統,可以在進入反流器之前,利用上述兩開發產品,整合為一個發電電源。

燃料電池實驗室:勤益科大

燃料電池以建立「綠色導向優質產業科技大學」作為願景,並擔任中區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聯盟的召集學校,舉辦2010年全國燃料電池創意應用競賽。工程學院於近年積極發展綠色科技,包含了推展綠色科技工程與應用學分學程、發展燃料電池、綠色工具機、太陽熱能、綠色節能等相關教學研究,並舉辦多次的全國性研討會、展覽演講與競賽。在今年度成立「綠色科技工程與應用研究發展中心」,獲得教育部補助650萬補助該中心「燃料電池關鍵技術開發及人才培育計畫」。

太陽能教學實驗室:靜宜大學

太陽能教學實驗室目前供「能源科技實驗」使用,實驗內容包括天然染料與合成染料之製備、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製備與效能測試、燃料電池之製備與效能測試、矽品型太陽能板之效率測試與計算,及其他第一代至第三代太陽能電池之製備與效能測試等。對於太陽能電池科技的專業知識與實作經驗並重,以期培植優秀太陽能光電人才,提昇國內太陽能光電的使用與產能。

生物產氫實驗室:台中教育大學

環境的議題已成為全球性首要解決的問題。而環境的問題若要獲得妥適的解決,則必須由「環境管理」及「環境教育」兩大方面著手,前者在環境承載量下, 以環境科學的理論為基礎,並以技術、經濟、社會、教育、法律的策略進行管理。後者「環境教育」主要教導人們及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環境、人為環境(社會、經 濟)間的運作關係,培養基本理念及合宜運作方式,同時教導受教者面臨環境議題時,如何作出負責任的決定。台中教育大學於本計畫之推動發展方向主要分為:

  1. 以學校、社會、企業為三大發展領域,培育環境教育師資、環境管理人才
  2. 配合地域及社會發展,協助社區之永續發展
  3. 結合中部地區的社教機構、自然中心、戶外活動據點,協助規劃生態旅遊設施、方案及污染防治監測,並積極培育資源解說人才
  4. 結合本校其他系所及校外知名學者,共同參與環境教育及管理相關理論、策略、課程、教材、管理實務的研發與推廣
  5. 結合伙伴網絡、建立資源共享平台,形成學術研究合作夥伴團隊,促進資訊及學術交流服務
分享此文: